伊犁州伊宁市张翠娟:做好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“公平秤”

发布:新疆信访局 来源: 石榴云/新疆日报 时间: 2024-07-08 12:07

张翠娟今年39岁,是伊宁市达达木图镇的司法干事、人民调解员。7月3日,她像往常一样,接待群众来访。2023年,张翠娟被司法部授予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称号。这一年,经张翠娟调解成功的群众矛盾纠纷超过了200件。

工作中,张翠娟认真接待群众来访。

张翠娟告诉记者:“这19年来我的经历其实源于一块牌子。”2005年,张翠娟考上了大学。当年,在母亲送她进校园报到时,她看见学校门口挂了一块宣传牌,上面赫然写着“到祖国的西部去!”从那时起,这句话深深激发了张翠娟内心的火热。毕业后,她踊跃报名,通过层层筛选,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昌吉州木垒县计生委工作。因为学习的是医学专业,张翠娟后来又考入霍城县中医医院当了两年医生。2012年,她考上了公务员,在伊宁市达达木图镇做了一名信访干部。在这里,她开启了新的人生。  

回忆起刚做人民调解员的时候,张翠娟唏嘘不已,没有基层工作经验,没有法律政策知识的积累,没有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……但她是个农村娃,知道老百姓的想法。为了干好工作,她自学维吾尔语,努力克服与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。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,相继获得了临床医学本科和法学本科学历,取得自治区基层法律工作者证、执法证。  

张翠娟的母亲是个农民,知书达理。每当在调解矛盾纠纷中遇到难题时,她就会想起母亲曾对自己说过的话——“偏听则暗,兼听则明,只要公平,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。”在调解群众矛盾纠纷中,她从来不听一方说辞,总要把双方聚到一起问明情况。有时,她还要走访双方当事人的邻居亲戚,掌握最真实的情况,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。  

达达木图镇位于城乡接合部,居住着各民族群众,历史遗留、信访隐患、矛盾纠纷等问题呈现多元化,信访任务重、覆盖面大。最初,在担任信访干部和人民调解员时,张翠娟接到案子后常常使用“拖”字诀,原因在于她对涉及的相关法律政策不熟悉,把矛盾纠纷“拖”上一两天,在恶补相关法律政策并咨询专业人士后,心里有了底再开始处理。

多年来,随着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积累群众工作经验,张翠娟对涉及农村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信手拈来,工作得心应手,解决和调解群众矛盾纠纷越来越多,越来越快,各族群众对她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。  

为做好本职工作,张翠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原则——“群众的矛盾纠纷必须解决彻底,不留死角,必须标本兼治,让群众心服口服”。  

2023年3月10日,热某反映前任婆婆孜某拒绝将孩子户口迁入自己家。张翠娟多次到孜某家了解情况,连续吃了多次闭门羹。经过外围走访,张翠娟找到了矛盾缘由:一是孜某怕户口迁出后失去孙子;二是双方因缺少沟通交流。热某认为丈夫过世时留有积蓄,却不知丈夫留下的是24万元欠款。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想法,导致矛盾不断激化。张翠娟向双方耐心地讲解抚养权、继承权等法律法规,在她不懈的努力下,最终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室拥抱痛哭,温馨和解。  

生活中,群众的矛盾纠纷形形色色。在解决群众矛盾纠纷中,张翠娟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。2017年以来,张翠娟接待信访群众1600余人次,化解信访案件400余件,解决调解各类纠纷529起,涉及金额29864.7万元,矛盾纠纷解决成功率达98%,案件执行率98%以上。她的不懈努力和工作成绩,获得了各族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,群众亲切地称她“克孜巴拉”(维吾尔语女儿的意思)。